1.求武侠小说的人名要好听的最好2个字姓武器名也可以地方名也可以 爱
《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山西雁 徐良,金丝大环刀,青龙剑,紧背低头花装弩 没羽飞蝗石,袖箭,飞镖,展昭配巨阙 有关于巨阙的记载如下: 巨阙: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依次名为纯钩、湛卢、莫邪、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
(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乃越国名匠欧冶子所铸,上好须非的宝剑,亦是旷世利器。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句坛践坐于露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的伺养的白鹿。
于是越王句践拔出欧治子刚铸成的一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
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滖落在地上时,越王句践拔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于是越王句践拔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
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因此越王句践拔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
不折不扣的大剑。挥之,则剑气纵横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粝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巨阙剑利可刺铜锅,一个个决口就像切米糕一样。其两把宝剑的威力,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亦多有描写。
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宝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
僚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僚王。 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藏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2.古代武器库的名称叫什么最好是介绍一本书一本介绍古代军事知识的书
我国古代: 把储存兵器的仓库叫“库房” 把储存粮食的仓库叫“仓廪” 主要的军事设施: 烽火台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通讯方式)。
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
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
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1、城池 设东、西、南3个门。
各门都有两道城墙构成瓮城,设内外砖砌拱门,互不相对,便于防守。城楼高踞内门之上,分上下两层。
城墙平均高约5米,厚约4米。 巨石基台,墙身外壁砖砌成,内壁用三合土筑成,顶面以砖铺,其外侧砌有垛墙(又名女墙),垛墙上建有射口2000多个。
整个城墙之上筑有16个堡垒式台城,台城与城墙合为一体,向外凸出,可以向左右瞭望或射击。垛墙以内为兵马道。
城墙外有城壕,深二三米,宽五六米。 2、卫城 城墙以砖石砌成,周长5华里,高11。
61米,宽6米,城壕深5米,宽8。3米。
设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建筑方正对称,城西建演武厅1座,供军士操演习武。
3、所城 所城呈正方形。 城墙两面砖砌,中间黄土夯实,周长4华里,城有4门,用来巡检部属。
4、营城 系土成,周长4华里,城有3门,士兵的营房。 炮台烟墩 (1)炮台:在沿海区域海口择要修建炮台,安置土炮。
(2)烟墩: 炮台间传递讯号。 训练场即演武场 古称“校场”。
占地约100余亩。筑有旗台1座,演武厅3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