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好听的名字
1.求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及元明时期最好听的女性名字30个
上古:娥皇、女英、女娲 ,嫦娥
春秋前:妲己、褒姒、齐文姜、夏姬、西施
从战国到汉朝期间,主要有七位佳丽:赵姬、虞美人、卓文君、赵飞燕、王昭君、班昭、班婕妤
三国到南北朝的十一位美女:
大乔、二乔、薛灵美、梁绿珠、祝英台、苏若兰、苏小小、潘玉儿、张丽华、貂禅、蔡琰、
道韫、甄宓
唐朝的十四位佳丽是: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孙窈娘、杨玉环、万春公主、柳摇金、
裴玉娥、晁采、关盼盼、颜令宾、崔莺莺、王宝钏、步非烟
从五代十国到宋朝有八位佳丽:花见羞、王朝云、李师师、陈妙常、金玉奴、吕顺哥、唐婉、
白玉娘
元朝有四位佳丽:张丽容、阿盖郡主、张红桥、刘翠翠
明朝有八位佳丽:冯小青、李妙惠、李凤姐、秋香、王润贞、杜十娘、陈圆圆、董小婉、
清朝有五位佳丽:赛金花、慈善、秋红、金纤纤、香妃
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寇白门、董小婉、陈园园、顾媚、马香兰、卞玉京。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是怎么取的?怎么怪怪的?
先来解决楼主的疑惑重耳是晋文公的名字因为他耳垂很大所以被古人误认为多生了一对耳朵,现代耳垂大还被认为是贵福的象征呢。
可见古人喜欢用体貌特征取名。 鬼谷子这是地名加古用的先生"子"古人喜欢用地名来取名。
太子丹即是燕国的名子名字其实很简单就是姬丹,"太子+?"是战国的国君继承人用名如太子申。 而春秋就是"公子+?"比如公子小白不过那时都指普通的国君后代后来没有战国沿用。
现在的公孙等姓就是那时来的。 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
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周秦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等皆如此。
3.春秋“战国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载下来,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写,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称为《春秋》。
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孔子编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 541年)的大事。
由于《春秋》一书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历史学家就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 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476 战国前夕。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时人称呼这七大国为 “战国”。西汉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
4.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
列表:1、魏文侯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
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
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并向三晋求援。文侯任命翟角为主帅,带领赵、韩两氏的军队,一路攻打到齐长城。
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文侯50年(前396年),文侯病重,临死前,召见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文侯去世,由太子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2、魏武侯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
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
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3、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
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4、魏襄王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即位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5、魏昭王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
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
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
6、魏安厘(xī)王魏安厘(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 昭王去世后,安厘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
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7、魏景湣王魏景湣王(?―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厘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
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
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
8、魏王假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东周魏国第八代国君(末代国王)。
前227—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
魏王假元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赵政,被秦王政发觉。魏王假二年(前226年),新郑有人反叛秦国,遭到镇压。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第三月,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立国179年。秦灭魏,设其为郡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魏国君主。
5.谁能给起十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啊
王诩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
苏秦 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嫪毐 战国末期秦国人物。
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为伪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并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继父”。后来因事情败露,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
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
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
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
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
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
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
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
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
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
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
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
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
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
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
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
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
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
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
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
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
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
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
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
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
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
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
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
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
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
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
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
以铁冶为业。
春秋战国好听名字
1.求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及元明时期最好听的女性名字30个
上古:娥皇、女英、女娲 ,嫦娥
春秋前:妲己、褒姒、齐文姜、夏姬、西施
从战国到汉朝期间,主要有七位佳丽:赵姬、虞美人、卓文君、赵飞燕、王昭君、班昭、班婕妤
三国到南北朝的十一位美女:
大乔、二乔、薛灵美、梁绿珠、祝英台、苏若兰、苏小小、潘玉儿、张丽华、貂禅、蔡琰、
道韫、甄宓
唐朝的十四位佳丽是: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孙窈娘、杨玉环、万春公主、柳摇金、
裴玉娥、晁采、关盼盼、颜令宾、崔莺莺、王宝钏、步非烟
从五代十国到宋朝有八位佳丽:花见羞、王朝云、李师师、陈妙常、金玉奴、吕顺哥、唐婉、
白玉娘
元朝有四位佳丽:张丽容、阿盖郡主、张红桥、刘翠翠
明朝有八位佳丽:冯小青、李妙惠、李凤姐、秋香、王润贞、杜十娘、陈圆圆、董小婉、
清朝有五位佳丽:赛金花、慈善、秋红、金纤纤、香妃
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寇白门、董小婉、陈园园、顾媚、马香兰、卞玉京。
2.谁能给起十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啊
王诩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
苏秦 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嫪毐 战国末期秦国人物。
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为伪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并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继父”。后来因事情败露,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
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
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
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
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
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
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
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
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
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
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
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
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
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
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
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
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
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
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
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
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
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
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
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
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
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
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
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
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
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
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
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
以铁冶为业。
3.战国时期的姓名征集.
西周王室级别的国王12人名,姓:姬,名:发,诵,钊,瑕,满,懿扈,謇,辟方,燮,胡,静,宫晟。
东周王室级别的国王25人,姓:姬,名:宜臼,林,佗,胡齐,阆,郑,壬晨,班,瑜,夷,泄心,贵,猛,丐,仁,介,去疾,叔,嵬,午,骄,喜,扁,定,延。
西周诸侯国840多个(大国不必说:鲁,宋,齐,,楚,晋……,诸如小国许,蔡……),公室级别国王数不胜数。
东周诸侯国130多个(大国诸如:晋,越,吴,齐,楚,秦,燕,赵,魏,韩;小国中山,陈……),公室级别国王也不可能一一列举!
(注:战国的赵魏韩三国由的春秋晋国分裂而得
4.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是怎么取的?怎么怪怪的?
先来解决楼主的疑惑重耳是晋文公的名字因为他耳垂很大所以被古人误认为多生了一对耳朵,现代耳垂大还被认为是贵福的象征呢。
可见古人喜欢用体貌特征取名。 鬼谷子这是地名加古用的先生"子"古人喜欢用地名来取名。
太子丹即是燕国的名子名字其实很简单就是姬丹,"太子+?"是战国的国君继承人用名如太子申。 而春秋就是"公子+?"比如公子小白不过那时都指普通的国君后代后来没有战国沿用。
现在的公孙等姓就是那时来的。 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
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周秦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等皆如此。
5.动听的朝代名字大全
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大全网 » 春秋战国好听的名字女